一笔十万元的现金,在金店里,曾是财富流动的无声证明;而今,它将成为金融透明的清晰注脚。中国人民银行于2025年6月30日发布《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银发〔2025〕124号,以下简称《办法》),并宣布该《办法》自2025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意味着,从那一刻起,任何单笔或日累计金额达到人民币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或等值外币的现金交易,都将触发反洗钱义务,需要向监管机构上报。这不只是反洗钱的必要举措,更是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在应对全球经济复杂性和资金流动性挑战下的结构性升级,旨在提升金融透明度,防范系统性风险。
那么,这个新规到底“新”在哪里?它要求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在开展人民币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或等值外币现金交易时,必须履行“了解你的客户”(KYC)原则,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洗钱风险状况,开展客户尽职调查(CDD)。更重要的是,从业机构还需在交易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大额交易报告。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办法》将需要报送大额交易报告的起点金额从2017年9月规定的“单日单笔现金交易5万元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提高至了10万元人民币,增加了5万元,同时首次将贵金属和宝石行业全面纳入反洗钱监管范畴。央行指出,贵金属交易存在交易金额大、现金交易比例高等特点,国际社会普遍将其视为洗钱和恐怖融资高风险领域。此《办法》的施行,旨在通过建立系统化监管框架,防范贵金属与宝石交易领域的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
此项规定,绝非空穴来风,它正是中国金融监管“补齐短板”的清晰信号。长期以来,贵金属和宝石行业在反洗钱监管上存在政策空档,这块“灰色地带”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资金漂白,成为洗钱犯罪的温床。新规的实施,不仅直接回应了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历年报告对中国非金融领域反洗钱薄弱的批评,更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从碎片化管理向全链条、全流程风险控制的转型。这展现了中国在维护金融主权的同时,主动接轨国际反洗钱标准的战略决心。要知道,2025年FATF将对中国进行第五轮评估,此次新规的出台,无疑是中国为这场“大考”所做的关键准备,旨在构建一张更加严密、无死角的金融安全网。
此次监管升级,更深层次体现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演进。新规与2025年1月1日生效的新《反洗钱法》中“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一脉相承,并与受益所有人信息备案制度、数字人民币反洗钱指引等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形成深度协同与互补。例如,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将DCEP(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纳入反洗钱框架,这不仅满足了FATF关于虚拟资产监管的新标准,更在技术层面有效规避了SWIFT等传统国际结算系统可能带来的数据主权让渡风险。这种“技术合规”策略,正在构建一道有别于传统体系的“金融主权防火墙”,确保资金流向清晰可溯,为人民币国际化清扫风险障碍,这无疑是中国金融体系全球化进程的“成年礼”。
当然,任何新规出台,总会有人担心“误伤”无辜。但请放心,新规对普通民众的合法交易影响有限。日常的黄金首饰购买、小额投资等行为,远未触及10万元的报送门槛。对于合法合规的大额交易,信息报送流程透明、操作简便,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扰。然而,对于那些试图利用现金交易隐匿资金、逃避监管的不法分子,新规无疑是当头棒喝。它显著提升了非法资金流动的成本和风险,有效堵截了通过贵金属和宝石等高价值、易变现商品进行洗钱的传统通道,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精确打击了金融犯罪活动。这体现了国家维护金融安全、打击违法犯罪的坚定决心,也让那些“压箱底”的非法资产无处遁形。
金融监管,国之利器,当以疏堵结合,方能长治久安。此次新规的发布,绝不仅仅是法规条文的简单升级,更是国家金融安全理念的深刻演进,是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格局中提升话语权、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关键一步。它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铸就坚实屏障,也向世界宣告:中国在金融透明和风险防范的道路上,绝不含糊,更不会止步。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特定非金融机构被纳入反洗钱监管,形成一张更加致密的金融安全网,让任何试图挑战金融秩序的非法活动,都将寸步难行。这,才是真正的“深层变革”。
中金汇融-网络配资开户-股票配资股票-靠谱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