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细读经典栖心图书馆图片
《肇论·物不迁论》三原文摘录
噫!圣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①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真。②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③覆寻圣言,微隐难测。④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难以事求。⑤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⑥岂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耶?⑦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⑧《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无去来处。”⑨斯皆导达群方,两言一会,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⑩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⑪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见,得也。何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⑫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⑬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⑭
图片
注释
① “人命逝速,速于川流”:引自《大涅槃经》卷二十三,原文是“人命不停,过于山水”。大意是,人皆有生死的流转,如同水的流动。
② “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真”:声闻,即声闻乘。听闻佛法而悟道的众生。非常,无常。缘觉,缘觉乘,自悟缘起的道理而成道的众生。即真,与佛教真理相一致。
③ “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苟,如果。化,变化。寻,依循。阶,达到。如果万物运动而不变化,二乘怎样依循变化而领悟无常的道理?
④ “覆寻圣言,微隐难测”:覆,反复。寻,推究。反复推究佛所说的话,实在是精微幽隐,难以理解。
⑤ “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难以事求”:好像说的是“动”,但是肯定的是“静”,似乎说的是“去”,实际却是“留”。可以用般若之智与佛说相契合,难以从事相上去验证。
⑥ “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闲,防止。释,消解。所以,说去不真去,是防止人们产生“常见”;说住不真住,是消解人们执取“无常”。
⑦ “岂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耶?”:难道可以说,去就是变化,住就是停留呢?
⑧ “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计常,执常。非常,无常。《成具》,东汉支曜译《成具光明定意经》。所以,《成具光明定意经》里说,菩萨在人人执取常见的世界中,演说无常的教理。
⑨ “《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无去来处。’”:《摩诃衍论》,即《大智度论》。
⑩ “斯皆导达群方,两言一会,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斯,这。方,众生。乖,背离。致,宗旨。两者都是教化引导众生的言说,虽文字不同,但宗旨是一致的。
⑪ “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庄生,庄子。藏山,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半夜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仲尼,孔子。临川,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和孔子都感到过去的事物不能停留到现在,怎么能说现在的事物可以回到过去呢?
⑫ “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徒,只。形,身体。认为年少和年老是同一个躯体,是只知道时间的流逝,而没有觉知身体的变化。
⑬ “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梵志,古代印度出家修行的人。梵志说,我似过去的我,但不是过去的我。
⑭ “其斯之谓欤”:难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吗?
图片
-《肇论》古本掠影-
段落宗旨
僧肇在本段引《大般涅槃经》的文字设问,佛经中说,万物如人的生命一般流动变化,声闻、缘觉也依靠领悟无常的道理而成道。这些都是讲“迁”的,怎么能说万物是“不迁”呢?僧肇反引《成具光明定意经》和《大智度论》的文字指出,佛有时说“常”,有时说“无常”,都是因人而定。说“无常”是为了防止人们执取“常”;说“常”是消解人们对“无常”的执着。文字虽然不同,但道理是一致的。
接着,僧肇用“梵志出家”的例子,说明“不迁”。梵志少年出家,老年归家。少年梵志在过去,老年的梵志在现在。老年的梵志不能回到过去,少年的梵志也不会来到现在。此明不迁。
参考文献
1.[东晋]僧肇:《肇论》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151页中;
2.张春波:《肇论校释》,第20—25页。北京: 中华书局2010年。
图片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中金汇融-网络配资开户-股票配资股票-靠谱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